高温高湿,这些玉米病害要注意!

  • 2022-08-15 16:25:54
  • 来源:耕种帮种植网
  • 2200

高温高湿的天气会大大增加玉米发生病害的几率,所以小编为大家一一做了总结。高温高湿天气你家的玉米得这些病了吗?赶紧对症看下!

玉米细菌性茎腐病

、_副本.png

症状
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在玉米10多片叶时大喇叭口期前开始发病,首先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,病菌在侵染茎秆、心叶的过程中,造成生长点组织坏死、腐烂,心叶失绿萎蔫,易拔出,造成病株组织软化、腐烂,并散发出腥臭味。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,不能抽穗或结实,一般发病率即相当于损失率。

防治方法
发病初期可用溴菌腈,严重了直接拔掉带出销毁。故而重点在预防,建议选用抗病品种,合理密植。播种时可以采用2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用量的0.2%进行药剂拌种或5%根保剂按种子用量的4%进行药剂拌种。

玉米真菌性茎腐病(玉米青枯病)

640 (3)_副本.png

症状
玉米真菌性茎腐病,大多是由瓜果腐霉菌所致,是真菌病害,很多老百姓也叫玉米青枯病。一般在乳熟后期-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。病株初表现萎蔫,全株叶片突然褪色,无光泽,叶片自下而上失水变成青灰色并干枯,呈现青枯症状。有的病株出现急性症状,即在乳熟末期或蜡熟期全株骤然青枯,没有明显的由下而上逐渐发展的过程,这种情况在雨后乍晴时较为多见。从始见病株到全株显症,一般需1周左右,短的仅需1-3天,长的可持续15天以上。病株根部、茎基部空心变软,遇风易折倒,破开后可见茎髓组织变褐分解,须根减少,易拔起;果穗下垂,穗柄柔韧,不易掰离,籽粒无光泽灰暗,排列松散易脱粒。

防治方法

合理轮作:玉米细菌性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病害,主要是土壤带菌,在玉米连作地,土壤中病原菌积累数量大,发病重。因此有条件的地方,应实行轮作倒茬,可防止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,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。
清洁田园:玉米收获后彻底田间病株残体,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,减少田间初侵染来源。
合理密植:由于过度密植可造成田间郁闭、通风透光不良而加重病情,因此要合理密植,改善农田小气候,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。
加强栽培管理:合理施肥、避免偏施氮肥、增施钾肥可明显降低发病率。要采用高畦栽培,严禁大水漫灌,注意雨后及时排除积水,防止湿气滞留。要及时中耕松土,避免各种损伤。

顶腐病

640 (4)_副本.png

症状
玉米顶腐病是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,主要由土壤中的串珠镰刀菌引发。主要表现症状:苗期植株生长缓慢,叶片边缘失绿、出现黄色条斑,叶片皱缩、扭曲,重病苗可见茎基部变灰、变黑,而形成枯死苗。成株期发病,顶部叶片短小,残缺不全,皱褶扭曲,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,叶片有时呈“撕裂状”或“断叶状”,严重时顶部4-5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。有时上部叶片不展开,卷曲成牛尾状,雌穗小,多不结 实,茎基部节间短,茎秆上有病烂斑块,腐烂部分有害虫蛀道状裂口,纵切面可见内部黑褐色腐烂。感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,但果穗小、结籽少;严重的雌、雄穗败育、畸形而不能抽穗或形成空秆。病株根系不发达,主根短小,根毛细而多,呈绒毛状根冠变褐腐烂。玉米顶腐病危害比较严重,要注意观察,重点防治。

防治方法
加快铲趟: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加快铲趟进度,排湿提温,消灭杂草,以提高秧苗质量,增强抗病能力。促进玉米秧苗的提质升级,减轻玉米顶腐病的发生。
及时追肥:玉米拔节期必须追肥,促进营养体的生长,利于后期的大穗高产。要迅速对玉米进行追施氮肥,尤其对发病较重地块更要做好及早追肥工作。同时,要做好叶面喷施锌肥和生长调节剂,促苗早发,补充养分,提高抗逆能力。
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可选用58%甲霜灵·锰锌3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杀菌剂喷雾防治,每个6~7天一次,连喷2~3次。
剪除病叶:对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较重病株,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,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,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。

玉米褐斑病

640 (5)_副本.jpg

症状
叶片宽大的玉米植株,加上高密度种植,造成田间通风透光不好,高温多雨的7、8月份,也给褐斑病病原菌提供了良好的侵染机会,当你看到植株中间位置的叶片上呈一条一条的横向分布的黄斑时,基本可以确定,那就是褐斑病。一般情况下,这种病害不会造成玉米减产,只要防治及时更不成问题。

防治方法
施足底肥:一般应在玉米4~5片叶期追施苗肥,即氮、磷、钾复合肥10~15公斤/亩,注意氮、磷、钾肥的搭配。在合理追肥的同时,适时浇水,并及时中耕除草,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,增强抗病能力,又能消灭寄主,减轻病害。栽植密度要适当,不要随意加大密度,要提高田间通透性。要大力推广旱播与配方施肥技术,旱播可使玉米在苗期得到锻炼,根多、根深、苗壮。配方施肥,增施氮、磷、钾肥,使玉米植株发育健壮、快速,增强抗病能力。
药剂防治:应注意提早预防,在玉米4~5片叶期,每亩用25%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,或50%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、12.5%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、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均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。为了提高防治效果,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磷酸二氢钾、尿素等,结合追施肥料,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,促进玉米植株健壮,提高玉米抗病能力。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,喷杀菌药剂应2~3次,间隔7天,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,限度地控制玉米褐斑病的发生。另外,施药时间应在上午10时以前,下午4时以后,避开高温时间施药。

弯孢霉叶斑病

640 (5)_副本.png

症状
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,也可浸染叶鞘和苞叶。发病初期症状为水渍状淡黄色半透明小点,随后逐渐扩大为圆形、椭圆形或梭形淡黄色病斑,中央有黄白色或灰白色坏死区,边缘淡红褐色或暗红褐色,外围有褪绿晕圈。有时多个病斑连成一片,呈片状坏死,严重时叶片枯死。感病植株结实率很低,果穗瘦小,籽粒不饱满,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。

防治方法
农业防治:选用抗病品种,进行轮作倒茬,施足底肥,增施磷钾肥,加强田间管理,增强玉米抗病能力。
化学防治:发病初期可用10%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~2000倍液,12.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~1500倍液,50%异菌脲(扑海因)可湿性粉剂1000~1500倍液,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~800倍液,20%三唑酮(粉锈宁)乳油1000~1500倍液,以上农药任选一种喷雾,间隔7~10天,连喷2~3次。建议以上农药交替施用,以免产生抗药性。

玉米大斑病

640 (6)_副本.png

症状
发病主要危害叶片,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和苞叶。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,逐步向上扩展,严重时能遍及全株,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。受侵染的叶片上形成大型核状病斑,在田间初为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,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、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,一般长5-10厘米,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,严重时病斑联合纵裂,叶片枯死。

防治方法
农业防治:提倡搭配种植;玉米秸秆不要堆放田头,提倡高温堆肥,并进行深翻冬灌,消灭初侵染源;轮作倒茬,避免重茬,减少病菌在田间积累;适当早播,培育壮苗,注意肥水管理,氮、磷搭配使用,增强植株抗病能力;根据发病的传播途径,可在田间病残株和早期摘除下部病叶,以减少菌源。
药剂防治: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药,每亩地用50%好速净可湿性粉剂50克,或80%速克净可湿性粉剂60克,喷施3次。常用药剂还有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,5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,25%苯菌灵乳油800倍液,40%克瘟散乳油800-1000倍液,每隔10天防1次。